
行業競賽“大戰資源”
面對行業還是高校,是眾多企業決定參與競賽時面臨的第一道題。雖然時下不乏“兩手抓”的案例,但更多企業堅定地將重心傾向于前者。
在參與過多項競賽的評審專家范真看來,這是遵循商業思維的正常選擇。通過競賽和行業建立聯系,在設計院所與經銷商之間深化企業知名度和產品影響力,是頗為奏效的營銷手段。在暖通空調行業,設計院所常被視為權威。如今其地位雖然有所削弱,卻依然強勢,特別是與政府工程關聯的高級別設計人員,仍具備相當的話語權。
行業競賽由此被企業視為拓展和維護關系的“資源大戰”。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從z*早美的舉辦MDV設計大賽到隨后開鑼“艾默生杯”,都不乏企業形象推廣的影子。不過,范真覺得但凡競賽總有積極一面。“對于參賽者來說,還是能夠學到新思路和新做法,對行業進步也不枉然。”他回憶道,“有很多作品確實優秀,很有亮點。”
范真認為,對于行業設計人員而言,實現交流學習是參與競賽的z*大價值。然而,面對近兩年層出不窮的競賽名目,行業競賽是否會淪為赤裸裸的牟利工具,愈發引得人們擔憂——集中度是否將每況愈下?參賽作品質量能否保證?“揚善行業”能否兌現?種種質疑正接踵而來。甚至有參賽者網上聲討,“有些作品拿了獎,可實際效果根本不怎么樣”。
作為行業知名賽事“艾默生杯”主辦者,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的亞太區市場與產品策劃副總裁朱凡倪期待人們能夠理智對待目前的局面。他認為,如何權衡見仁見智。對于各類競賽來說,z*重要的是為行業打開思路、指明方向,碰撞出新點子、新方法。
“瑕不掩瑜,行業競賽會逐步規范,逐步淘汰。”他說。
平靜校園“暗戰人才”
在另一端,圍繞學生的高校競賽遠不如前者那般喧囂,卻受到更多人士特別是高校教師的追捧。
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朝暉認為,當比賽真正走進校園、定位公益,著眼于推動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將有益于人才培養。河北工程大學城市建設學院院長張子平認同這種觀點,這位長期奮戰在普通城市的一線教育者感受更為強烈。
“現在的教學環境和以前有很大不同,特別像全國范圍內眾多和我們相似、成長在普通城市的高校,受到各類資源約束,師資力量包括暖通專業吸取新技術和新知識的能力都受到很大局限。”他說,雖然有些競賽設計不周,方式有待商榷,但只要企業愿意搞,他就支持,“對于部分學生對于提高專業關注度、提升學習興趣、掌握專業新信息、提供專業訓練都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畢竟這些學生,多數未來要投入施工、設計、管理等具體工作。”
與行業競賽頻現大手筆不同,高校競賽猶如象牙塔里的學生,略顯樸素和簡單,卻成就了江森自控、特靈等外資品牌施展拳腳的空間。業內人士指出,除了與這些企業對資金投入一貫謹慎的作風之外,更體現了國內外品牌的戰略和文化差異。
江森自控市場部一負責人認為,外資品牌將高校競賽視作一種“長線投資”,顯示出對后備人才的重視和關注。她說,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雖然江森自控每年在招生市場上都是熱門企業,但他們仍舊期待有更多機會參與競賽及其他活動,挖掘和鎖定人才并占得先機。
“這對學校和企業是種互利,只不過校園競賽的直接商業效果非常有限。”張子平評價稱,老師會在競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甄別,對學生加以引導和糾偏。
辦賽有思方能長遠
“我曾建議企業,像暖通空調這類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圈子卻較小的行業,與其拿出大把的錢去電視臺做廣告,不如下功夫培養挖掘后備力量和技術人員,不如用于專業,效果更好。”張子平說,不論競賽定位行業還是高校,都正處于成長階段,“需探討的就是如何使之健康發展,實現共贏。”
“競賽若思長遠,對行業判斷和解讀非常重要,要充分體現出技術趨勢和特性。同時,程序要充分公開,評審環節要嚴謹。”范真支持企業參與競賽,但定位很重要,“主動權不要落在贊助商手里。競賽應盡量立足中立,落腳在技術和設計評判。”他認為,企業對競賽有所投入,對回報的需求無可厚非。但中立角度并不會過多削弱企業鋒芒,反而會令其贏得行業尊重和信服。
可喜的是,有組織者已注意到問題并調整思路,向中立角色靠攏。數碼渦旋技術曾是“艾默生杯”的關鍵特征,它既是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的王牌,也曾是該賽事中能否獲評的要因。如今,這一賽事也變得包容,甚至曾經水火不容的直流變頻技術得以悄然加入,令人唏噓。
可范真依然覺得,絕大多數行業競賽目前未擺脫“為商業服務”的束縛,轉變或需要更長時間。與此同時,仍有企業對舉辦競賽躍躍欲試。無法解釋是否存在企業“不賽不立”的魔咒,但對于眾多外圍企業而言,不乏有人艷羨巨頭正在圈起的圍城中火熱“狂歡”,若知冷暖惟有身處其中。
某日資品牌是圍城中孤獨的退出者。其市場部門負責人關丁表態,如果是單純面對學校、由行業組織作為發起或者組織方的競賽就非常值得參與,因為中間不會涉及過多利益。但是,那些以企業為主體面向設計院所的競賽,干起來困難重重。
“我們舉辦了一屆設計競賽就撤出了。坦誠講,那次競賽我們確實以自己公司作為主體,公信力包括影響力都差一些。對于企業而言,從前期策劃、征稿到評選、后期結果公布以及媒體維護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和精力,投入與收獲顯然不成比例。”關丁表示,“但凡成規模的比賽,投入動輒要以百萬(元)計。”
而在張子平、范真等人看來,這或是競賽“亂象”整合、大浪淘沙的原點,是可喜的開始。(應被采訪人要求,文中范真、關丁均為化名)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